
初夏的清晨,细碎的阳光像被筛子滤过般,透过层层叠叠的枝叶,在北宁公园的青石板小径上织就斑驳的光影。微风携着荷花池畔的清芬掠过耳畔,陈启智先生踏着晨光,与访客并肩穿行在飞檐翘角的亭台楼阁间。行至“宏观楼”前,他脚步轻缓地停下,目光久久凝望着门楣上方那方匾额——启功先生 1980年题写的“宏观楼”三个大字,在晨曦中泛着温润的光泽。笔锋如苍劲古松般遒劲有力,每一笔都似藏着千钧之力,又似含着万般柔情,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书法艺术顶峰时期的辉煌过往。落款处的“一九八〇”,如同时光镌刻的邮戳,成为两代文人跨越时空传承的鲜活印记。“启功老师的字,结构如精密的榫卯般严谨,韵味却像陈年的老酒般醇厚,每次细品都有新的感悟冒出来。”陈先生的眼神里漾着敬仰的涟漪。这座始建于1931年的楼宇,因这方题匾平添了几分文气,成了园内人人驻足的文化地标。而在百米之外,陈启智先生题写楹联的畅观楼与之隔池相望,一老一新的墨痕,共同晕染出“师生墨韵映名园”的文化佳话。穿过爬满青藤的蜿蜒回廊进入畅观楼,京剧大舞台豁然映入眼帘。舞台两侧的朱红抱柱上,陈启智先生2019年创作的《京剧舞台联》如双璧生辉:上联:“阅历代风云睹生民时事千古英雄胜败兴衰皆增善智”下联:“传高阶国粹聆名角金腔百年雅韵竹丝鼓板尽享声情”谈及创作初衷,陈先生指尖轻叩柱身,声音里带着笑意:“京剧是响当当的国粹,诗词联与书法同样是压箱底的国粹,把它们拧成一股绳,才配得上这方聚光灯下的舞台。” 这幅经过北京铁路局领导审批的龙门对,落款“撰书”两个小字像枚鲜红的印章,彰显着原创的底气。“会作联的未必能把字写得风骨凛然,书法好的未必懂楹联的平仄门道,要做成这件事,三样功夫少一样都不成。”陈老先生抚着柱上的刻痕,眼底闪着自信的光芒。沿着荷塘慢慢走,陈先生望着池中随风摇曳的荷叶,忽然停下脚步:“这园子的四季我都写过诗,刚才瞅着这荷叶翻卷,我再随性创作一首夏日即景:名园无处不欣荣,翠柳萍荷织纵横。绿漫桥亭时隐现,儿童林鸟竞声清”作为北宁公园的“老熟人”,他的客厅窗户正对着全园景致,冬日雪落时的琼楼玉宇、盛夏荷开时的绿盖红裳,都成了他笔尖流淌的灵感。“存钱不如存诗意,每天对着窗景琢磨平仄,就是顶好的日子。”他掏出手机,屏幕上的诗句还带着墨香,字里行间全是对草木光阴的眷恋。在宏观楼前合影时,陈先生特意侧身调整角度,让启功题匾完整地框进镜头:“老师的题匾与我的对联,也算是给这园子留点文化念想。”从1906年建园时的青砖黛瓦,到1980年启功先生题匾的笔墨留香,北宁公园的一草一木都驮着文化传承的重量。而这传承背后,是陈启智先生浸润着墨香的人生。他出生在笔墨世家,父亲作为30年代北大毕业生,琴棋书画样样精通,尤其书法更是风骨卓然。在这样的家里长大,年幼的陈启智早早就与字帖结了伴,指尖摩挲着泛黄的宣纸,书法的种子便悄悄生了根。进了大学,陈启智先生遇上了人生的“启明灯”——中国书坛泰斗启功先生,这一学便是36年。启功先生的教导像春风雨露,让他的艺术之路愈发开阔。起初他的字几乎能以假乱真启功体,直到先生一句“你总学我的字,再好也是我的影子,得活出自己的笔墨”,点醒了他。于是他一头扎进古人碑帖里,王羲之的飘逸如行云流水、赵孟頫的圆润似珠落玉盘、欧阳询的险峻若孤峰插云,都成了他汲取养分的源泉。同时他细细琢磨启功先生关于汉字结构的心得——汉字中心不在正中央,而在传统中心点向左上方的“黄金分割点”。多年打磨后,“陈启智体”终于成形,厚重里藏着流畅,笔墨间满是书卷气,既承了启功先生的结构精髓,又透着自己的风骨。凭着这身硬功夫,全国不少寺庙的匾额、商家的招牌都出自他手。但在他心里,书法不只是手上的技艺,更是修心的法门。一管毛笔握在手里,尘世的烦扰便都散了,性格也越发温润平和。他学着启功先生的样子,待人接物总是谦和有礼,教学生时更是倾囊相授,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。陈启智的书法总带着文学的温度。2014年水上公园个人展览上,他展出的作品多半是自己写的诗词犀牛配资,深厚的文学功底让笔墨有了灵魂,真正做到了文学美与书法美的“双璧合璧”。他常说,字里有了书卷气,才算是真正的书法家。面对国学传承的现状,陈启智先生总忍不住叹气。看到年轻人捧着手机打字,连提笔写字都嫌麻烦,他急得直摆手:“传统不能丢啊,古典文学是咱的根。”他走到哪儿都不忘劝年轻人:“哪怕每天写几个字,读一首诗,也是在给文化续香火。”回忆起跟启功先生学习的日子,陈先生的声音软了下来:“先生不仅教我写字,更教我做人。”启功先生把卖字画的钱捐给学校,他便几次从出版社购买自己出版的书籍,捐献给学校并签名赠给学校书画社的学生;遇灾情时启功先生若在世定会慷慨解囊,他便第一时间捐款支援。这些事他做得自然而然,仿佛只是接过先生递来的接力棒。在陈启智家客厅,启功先生题写的“谦和”二字挂在正中,这是他特意求来的墨宝,也是他一辈子的座右铭。每天抬头看见这两个字,就像先生在耳边叮嘱:“做人要如宣纸般质朴,行事要如笔墨般正直。”听说华艺元界这个新平台,陈先生眼里燃起期待的光:“新技术能让更多人看见传统之美,这是好事。”他盼着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,能借着现代科技的东风,飞得更远。从家学启蒙到师从大家,从模仿到自成一派,从笔墨技艺到品格修养,陈启智先生用一辈子践行着对书法的热爱。他就像北宁公园的那株老荷,扎根传统的沃土,又向着时代的阳光生长,在墨香里续写着文化传承的新故事。
展开剩余33%发布于:天津市天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