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玉
由广大爱好者自制,和田玉知识共享平台——全网唯一
1844篇原创内容
公众号
虽然是学这个专业出身的,但较之其它珠宝玉石的检测,和田子玉实在是太过复杂微妙,且难以掌握了。所以在接触之初,笔者也是笨拙的从各产地、各矿口的特征开始研究的。
展开剩余77%在此基础之上,还得掌握山料、山流水、子玉、戈壁料等产状的差异。相对感性的体会油润度、脂粉感、糯性、老熟气这些玉质指标。
下一步就是从新石器文化时期开始优配痢略,一路的向下梳理,各个时代不同的玉雕、器形、题材,以及雕刻技法,没想到倏忽之间,20多年就这么无声无息的过去了。
如今回看这些努力付出,自然不是无用功,可是到了收藏实践之中,如此条分缕析的辨别真伪,评价优劣,还是未免有些太过教条刻板了。
而每每欣赏当代玉雕名家的杰作,赞叹其构思巧妙,工艺极尽精巧之余,我却总是忍不住的失神,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奇怪的念头。
“这样的创意是不是有点儿违背和田玉古朴敦厚的文化内核了呢?如此的奇技淫巧,又会不会与大巧若拙的造型原理相冲突呢?”
鉴定真伪难,品评优劣就更是难上加难,这是每个和田玉收藏爱好者,都不得不面对的困境。但在鉴赏一方子玉印章时,我却突发奇想。
不去孤立的评判白度、细腻度、油份、器形与雕工这些指标,而是综合性的将之看作一个整体。(本来所有数据也是有机生长在一起的,只是为了便于研究,我们才将之单独抽离出来的)
设想将这枚子玉印玺放回到乾隆的三希堂里,又或者是偷偷的,把它摆在故宫珍宝馆的展示柜里,是不是气息融洽,一点儿都不显得突兀刺眼呢?
先后尝试了几次,将现代玉器带入到祥和的历史情境之中,我发现只要是协调而不违和的,都自带着一股“宝气”。尽管他们的玉肉未必有多白,皮色有多红,甚至还含着些许的杂质瑕疵,但却都不失为珍品。
或许是受平日里教小孩子代数的影响吧,我才想出了这种,鉴赏玉器的“代入法”来。当然,这需要基于对玉石知识的客观了解,以及相关文史知识的掌握。但大家也不妨试一试,或许会有所帮助。
(图片均来自于网络转载)
如果你也认同“参玉”这种,不以销售和田玉牟利为目的,
希望给自己的兴趣爱好留下一小块净土的作法,
欢迎您通过点赞分享优配痢略,来加入我们。
发布于:河北省天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